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现代网络平台都有所谓的“网站框架”或“域前置”机制。这些机制旨在帮助用户在不同网站之间跳转时保持网站的访问信息连续性。在技术层面,当用户在浏览器内进行链接跳转时,网站的服务器会根据当前的域名环境将原始链接转换为包含原始域名信息的全路径URL,进而将新页面在原页面域内加载显示,因此用户看到的地址栏中就包含了原始域名的信息。
当用户点击一个外部链接时,浏览器会向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请求中包含了要访问的链接地址。服务器在接收到这个请求后,会先进行域名解析和地址转换。如果网站设置了自动添加域名解析机制,那么服务器就会在解析过程中将当前网站的域名添加到目标链接的URL前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带有原始域名前缀的新URL。
这种机制在许多情况下是必要的。一方面,它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追踪和管理自己的网站流量来源,因为通过查看地址栏中的域名信息,可以知道用户是从哪个页面跳转到目标页面的。另一方面,这种机制也可以帮助保护网站的安全性,因为只有通过服务器处理过的链接才能够在网站上正常打开和加载。
这种自动添加域名解析机制也可能会给用户带来一些不便。特别是当用户在浏览器中打开新的标签页或者新窗口进行外部链接访问时,看到带有原始域名前缀的地址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或者不适。但这也与每个网站的设计和设置有关,并非所有网站都会采取这样的方式。
对于网站管理员或开发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调整网站的配置或代码来控制这种自动添加域名解析机制的行为。例如,他们可以关闭这个功能以避免不必要的混淆,或者调整其工作方式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